隨便果:從中國飲食文化與市場解讀健康食品
從古至今對中國人來說,“吃”一直被當作是頭等大事。
公元500年前,孔子就得出了這樣的論斷:“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。”
唐代的白居易不為人知的一個身份,便是美食愛好者,他在升官的時候親手做了胡麻餅。不僅如此,他還喜歡喝酒,并自封“醉吟先生”。每當天氣好,日子好,就約上三兩好友來家里喝酒吃肉,聊聊人生,十分愜意。
宋代的蘇軾是著名美食家,不僅發明了“東坡肉”,還書寫了無數關于美食的佳作。比如:《豬肉頌》:“凈洗鐺,少著水,柴頭罨煙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時他自美。”
清代的鄭板橋就更厲害了,他不僅是一個美食愛好者,還是一個廚藝愛好者,據相關野史記載廚藝還非常了得呢。
古代的飲食文化,始終有一種優雅平和的態度在其間貫穿。
但是發展到現代,這種傳統的飲食文化發生了變化,在一個突然開放的商品經濟中,人們一夜之間大開眼界,各式各樣的餐飲品牌、小吃品類、外國的飲食文化,“吃”的知識讓人眼花繚亂。
與此同時,人們可支配的收入越來越高,對于飲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相比“數量”,人們更關注“質量”。
對現代食品的健康要求
據相關媒體報道,在飲食方面,我國消費者一方面追求新鮮刺激,另一方面又很關注身體的健康,所以時常處于放縱享受與健康自律的矛盾之中。餐飲知識的引入導致國人對于飲食健康的關注加倍。而遺憾的是,我國消費者對飲食健康越關注,就越感覺自己目前的飲食“不健康”。因此人們對現代食品的健康要求十分之高,畢竟“吃”是身體健康與否的重要原因。
消費者對于飲食態度的改變
據相關調查報告顯示,我國消費者購買食品,出于新奇的目的而去購買的現象越來越少。人們更關注食品的安全與質量,以及更貼近自己生活的食品,也就是剛需品。
所以當下的食品品牌,更應該配合我國消費者目前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,密切關注國情發展與老百姓心態和實際生活的變化,做出更貼合老百姓生活的健康食品。
隨便果:在不斷發展的市場,保持本真的自我
在食品品牌中,隨便果在近幾年都有不錯的表現。2014年面市的隨便果,一直以“健康、品質、創新”的姿態面向用戶,青梅、決明子、馬黛茶、桑葉粉、天然胡蘿卜素、膳食纖維,隨便果的六大成分每一個都是萬里挑一,經過嚴格的技術把控,確保每一顆到達用戶手中的隨便果都是高質的。在其他食品品牌玩跨界、玩創意的時候,隨便果還是一如既往把所有精力放在品質上,在不斷發展的市場,保持本真的自我。
保持本真,堅持品質,為用戶傳遞更多健康的理念,是我們每一個食品品牌應該去做的。
- 上一篇:想要幸福生活,吃顆隨便果[2021-06-27]
- 下一篇:養生是一輩子的事,年輕人怎么養生?[2021-06-24]